一个新的终端赛道,正处于爆发前夜。
“未来,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会比智能手机还大,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长数千倍。”奇点临近创始人Mike Zhang告诉华尔街见闻,“我们研发的第一代智能眼镜,将于2023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在可见的将来,智能眼镜将不再作为智能手机的周边终端,而将通过显示、交互、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五项底层技术的构建,成为一种得以被全新定义范式的新型终端。
在此基础上,将激发各类新的C端场景需求,渐次形成新型商业生态,从而催生有别于以往的科技商业新巨头。
这样的新巨头,会具备哪些特征?
AR行业起爆:可见的扩张
什么是AR?
AR全称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现实是基础,增强是价值),是指通过摄影机影像位置及角度精算,加上图像分析技术,达成虚拟数字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场景的结合与交互的技术。
1992年,在一篇论文中,美国波音公司的研究员首次提及“Augmented Reality”。若从1992年算起,AR不是新概念,但AR应用的落地,至今也没有全面铺开,因此算得上是“新”赛道。
目前,这条新赛道,正在爆发,很可能处于市场大规模膨胀的临界点。
据Strategy Analytics在今年8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消费级AR终端市场营收规模在2020-2021年间增长了两倍。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7年,全球专用AR头显设备市场出货量将接近6000万部。
Strategy Analytics执行总监兼报告作者David MacQueen表示,“消费级AR头显设备的出货量在2020年至2021年同比增长161%,营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AR头显设备整体市场,同比增长超过300%。”
应当说,AR终端爆发并非偶然。
激发这个行业规模暴涨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疫情催化,更重要的是AR技术应用领域广泛,能催生全新的商业价值落地进而形成增量市场。这与当前缺乏技术创新的主流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停滞不前、行业规模甚至出现小幅萎缩的行业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PC、手机、平板等产品而言,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仍被分割在屏幕内外,而AR技术的智能眼镜,能将两者打通融合,有望彻底革新人们获取信息和生产或生活的方式,打开无边想象空间。
目前,除个人消费者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乃至工业互联网、交通运输、智慧城市都对智能眼镜产生相对更为强烈和迫切的需求。
智能眼镜创业公司奇点临近创始人Mike Zhang对行业的预判也非常积极。
“参考智能手机产业发展阶段,从百万突破千万,也就一两年时间,而从千万级到亿级,差不多是两三年,发展速度非常快。”Mike Zhang说,“我相信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发展也会和智能手机一样,这几年就会过千万,2024年-2025年是个关键节点。”
Mike Zhang告诉华尔街见闻,他在2010/2011年就开始长期关注智能眼镜,因为“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这个领域正处在相关技术爆发的临界点,“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时机”。
尽管如此,Mike Zhang认为,智能眼镜产业处于战略发展阶段,就眼下来说,并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市占率、出货量方面,应该更关注底层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打造,现在是市场等待好产品。
华尔街见闻获悉,奇点临近将在2023年上半年量产推出其第一代智能眼镜产品,整体重量仅为65克,比行业现有产品轻35%-40%。
奇点临近产品的底层逻辑
奇点临近第一代产品,与目前市场中能见到的同类产品有显著不同:比如重量,很可能会创出一项行业新纪录。这种不同,表面上以产品具体规格参数方式呈现,实际上是企业之间产品方法论及底层思维的差异。
目前智能眼镜上游技术和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类似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领域,供应链技术还不完美。如果简单采用拼接堆砌的模式,做出来的产品在重量、设计及体验上都无法让用户满意。
如何在关键技术之间取长补短,做出优秀的终端产品,这非常考验团队的系统架构能力。奇点临近Mike Zhang表示,团队有十几年的旗舰手机研发经验,对高品质、用户体验、设计美感的极致追求融入了团队基因,一直追求“看别人看不到、想别人想不到、做别人做不到”。
从模式上看,奇点临近采用了“纵向一体化”策略,类似于旗舰手机开发模式,先想清楚未来2-3年的旗舰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能带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和体验,再以Top to Down的方式,从上到下逐层拆解全流程所有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模块。
随后,搞清楚目前AR智能眼镜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3-5年技术发展路径是什么?完成这些拆解后,Mike Zhang说,“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技术和产品的实现路径是什么,据此我们再做相应准备。”
Mike Zhang强调,团队开发产品的模式、方法论、理念,掌握的know how,这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智能眼镜的形态和特性,奇点临近也有自己的认知。
智能眼镜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iPad之类携带式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眼镜是戴在脸上的穿戴类产品,具有消费电子的智能属性和服饰的时尚属性。
由此Mike Zhang认为,智能眼镜首先要求轻便舒适,包括优秀的温控、续航,便于长时间佩戴;其次,饰品属性对眼镜的品质和设计美感都提出极高要求,要能彰显佩戴者的审美素养。
一个新品类的爆发或驱动因素是什么?Mike Zhang对华尔街见闻说,“这一定是基于硬件技术。只有硬件做得足够好,用户愿意尝试并长时间使用,内容生态才会随之得到发展与趋向高度繁荣。”
与当下的主流终端“智能手机”相比,智能眼镜应用生态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各方参与更深。
“智能眼镜应用生态更场景化,可能眼睛看到哪儿,应用就在哪儿弹出;应用程序无处不在,可随时访问。”Mike Zhang指出,“智能眼镜应用生态,更多的有可能是用户、商家和开发者三方面一起共建,改变以往只有开发者或商家两方参与,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
行业关键:定义产品范式
就当前的消费特征看,AR技术和智能眼镜经过十余年发展,市场教育和用户认知已有一定基础。
那么,目前产业发展的破局点什么?这其中,涉及到的是Mike Zhang的思考方向,其最终的指向属于独创性的认知——奇点临近要对智能眼镜产品的形态、功能和技术做全新范式定义。
这是Mike Zhang认为中国处于智能眼镜大规模爆发前夜,应该意识到并推进落地的核心命题。
“要有人站出来定义智能眼镜:这是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它具备什么样的特性才是消费者愿意体验、购买、并长时间佩戴的?”Mike Zhang提到,“正如当年乔布斯对智能手机做的革命性新定义一样,我们对智能眼镜也应该做范式定义,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使命。”
Mike Zhang具有20年手机产品和研发经历和经验,亲身经历中国科技从Manufactured by China到Copy to China,再发展到最近的Copy from China。这样的变化,从Elon Musk说的那句话——Buy Twitter Copy Wechat,可窥一斑。
2000年前后,智能手机的开发和模具都是在国外做好,中国企业只是做复制和实现本地化生产,没有机会触及研发环节。经过10年发展,中国企业终于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到乔布斯对智能手机的范式做了全新定义之后,中国智能手机公司基于这个范式,规划和开发了Android手机,从而引发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崛起。
但是,在芯片、算法和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层面,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寸土未取。
在最近10年,华为终端、海思和大疆等技术商业组织,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底层硬科技专家和人才。国内业界开始具备全球视野,对产品的认知(即对C端需求的洞察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而产业链资源完整性、5G、云计算、存储和AI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取得长足进步。因此,国内业界做定义产品范式的能力和条件已经具备。
Mike Zhang认为,“由中国企业定义智能眼镜范式的时机已经成熟”。此前,中国企业对无人机和扫地机等小品类的范式做了全新定义,事实上这已经走在了美国人的前面。“中国科技界在部分智能单品领域已领先于美国人。对智能眼镜而言,也同样能做品类范式定义”。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奇点临近对智能眼镜做范式定义的思考和能力,实际上构筑了这家创业公司难以被逾越的护城河。
怎么看待智能手机巨头当前拥有的优势?据Mike Zhang分析,所谓优势,总体分两类: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核心来自技术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Mike Zhang本身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近20年旗舰手机研发经验,曾是华为手机第一位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架构师,主导定义了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舰机产品模式。
Mike Zhang说,消费电子产品巨头的优势实际上源于技术优势,有了这个,才有后面的产品优势,继而会有品牌优势,再形成渠道优势,但根源就是技术优势。
作为曾经对智能旗舰手机产品模式做出定义的首席架构师,Mike Zhang对比了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的关键技术指向后发现,两者仅有小部分重合,但智能手机的技术优势绝大部分无法向智能眼镜溢出。
由于存在这样的本质性差异,Mike Zhang认为奇点临近虽然是个创业公司,一旦切入智能眼镜行业,也能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和竞争优势。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16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