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了2023年新晋 Fellow 名单,共有319位学者当选。
其中,华人学者有104位,约占总人数的31.3%。AI领域的当选华人学者包括姬水旺、唐立新、宗成庆、宋厚冰、欧阳晔、陈一昕、刘小明、李佳、凌海滨、刘威等等。
与医疗科技相关的,有张立、黄鹤、江小宁、Zong-Ming Li、苗春燕、Ying Tan等6名学者成功当选。
其中,医疗机器人、医疗器械方向的学者居多,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张立,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黄鹤、江小宁,墨尔本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Ying Tan。
他们的当选理由分别为:对转化生物医学的微型/纳米机器人群和平台的贡献;对康复机器人控制发展的贡献;对用于高级传感、成像和治疗的超声换能器的贡献;对康复机器人的贡献。
随着医疗场景成为各项技术落地的“必争之地”,也有当选学者虽不是特定聚焦在医疗科技领域——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与清华大学朱军教授,但他们分别凭借各自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领域的突出贡献入选名单,医疗方向的应用已经是其研究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据了解,IEEE Fellow是IEEE授予其成员的最高荣誉,因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且每位当选者都须满足得到5位Fellow推荐的条件,能收获这份荣誉的科学家基本都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了重要成就。
每年IEEE Fellow的热门入选方向,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这年的学术走向。
今年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医学影像AI方向暂无学者当选。而在过去3年,医学影像AI方向一共有6位华人当选IEEE Fellow。
2019年,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主任蒋田仔教授、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周少华教授当选IEEE Fellow。
2020年是医学影像分析学术史上,IEEE Fellow当选华人数最多的一年: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李纯明教授、阿里巴巴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吕乐博士、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彭汉川教授当选IEEE Fellow。
2021年,腾讯天衍实验室主任郑冶枫博士当选IEEE Fellow。
以下为当选学者简介:
郭毅可
郭毅可,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及拓展)。
在这之前,郭毅可曾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作了33年,为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
在学术以外,他在工业界也有着丰富的经历。郭毅可创立了InforSense,这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与医学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公司,于2009年与全球先进的研发软件提供商IDBS合并。在合并以前,郭毅可已经在InforSense担任多年的CEO,合并后他在IDBS又当了9年的首席创新官。
此外,郭毅可还担任tranSMART基金会的首席技术官,该基金会是一家为转化医学研究构建开源大数据平台的全球联盟。
1985 年,郭毅可获得中国清华大学计算科学一等荣誉学位;1993 年,他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逻辑博士学位。
郭毅可的研究重点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大规模数据管理,共发表了 250 多篇文章、论文和报告。他为众多重大研究项目做出了贡献,包括英国EPSRC平台项目Discovery Net;Wellcome Trust资助的胰岛素抵抗生物学图谱 (BAIR);欧盟委员会的项目U-BIOPRED等。
郭毅可曾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FREng)、欧洲科学院院士 (MAE)、英国计算机学会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理事。
当选理由:对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的贡献。
朱军
朱军,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助理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此外,朱军还是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起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瑞莱智慧RealAI的首席科学家。面向医疗行业的隐私计算方案是瑞莱智慧的核心产品之一。
朱军曾获腾讯科学探索奖,入选MIT TR35中国先锋者 、亚洲第二位IEEE AI 10 to Watch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朱军是中国首位 PAMI 副主编 ,在国际重要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 IEEE TPAMI 的副主编和编委。担任 ICML2014 地区联合主席,ICML、 NIPS、IJCAI、AAAI等领域主席20余次。
朱军主要从事机器学习、贝叶斯方法、深度学习等研究工作。围绕机器学习基础理论、高效算法,结合互联网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网络推荐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多种有效的计算模型和算法。
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已连续多年在机器学习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 ICML 、 NeurIPS 、 JMLR 、 PAMI 等发表论文 100 余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 973 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基金和重点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入选“清华大学 221 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
当选理由:对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的贡献。
张立
张立,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医学院外科学系教授(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成员。
张立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在201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前,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Bradley Nelson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在ETHZ机器人与智慧系统研究所(IRIS)担任高级研究员和讲师。
张立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纳机器人学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微纳机器人集群,功能材料用于驱动、传感和医疗机器人的应用等。
迄今为止,张立在Science Robotic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著名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张立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曾于2012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最先进的医疗微型机器人”。此外,他还曾多次入围并获得国际会议奖项,包括ICRA、IROS、CASE、ROBIO、ICARM、MARSS、NANOMED、3M-NANO以及Living Machines等。
当选理由:对转化生物医学的微型/纳米机器人群和平台的贡献。
黄鹤
黄鹤,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她对可以建立、加强人类与可穿戴辅助机器之间共生关系的科学和技术怀有浓厚兴趣,研究目标是在人机共生 (HMS) 系统方面取得突破,使残疾人能够过上更积极、更有成效的生活。
黄鹤先在西安交通大学取得本科学位,后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2021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Fellow。
当选理由:对康复机器人控制发展的贡献。
江小宁
江小宁,现任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曾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Fellow
1990年在上海交大机械系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机械系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在清华大学精仪系获得博士学位,1997—2001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后出任TRS公司首席科学家和副总裁,2009年加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江小宁是多个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包括IEEE NANO、IEEE Ultrasonics Symposium (TPC-5)、IEEE NMDC、SPIE Smart Structures and NDE和ASME IMECE。他担任IEEE NTC 纳米声学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 NTC 杰出讲师(2018 年和2019年)、《Sensors》 期刊的编委、《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 Medical Diagnostics and Therapy》的高级副主编以及《IEEE Nanotechnology Magazine(2020-2021)》的联合主编 。
当选理由:对用于高级传感、成像和治疗的超声换能器的贡献。
Zong-Ming Li
Zong-Ming Li,亚利桑那大学William and Sylvia Rubin骨科研究主席,骨科外科、生物医学工程和 BIO5 研究所教授。同时担任骨科外科研究副主任,Robert G. Volz, MD骨科研究实验室主任,亚利桑那大学关节炎中心副主任,手部研究实验室主任。
Zong-Ming Li在肌肉骨骼研究和教育方面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在2019年加入亚利桑那大学之前,Zong-Ming Li曾在克利夫兰诊所工作10年,是凯斯西储大学克利夫兰诊所勒纳医学院的全职教授,并被任命为克利夫兰诊所生物医学工程系、骨科手术系和物理医学与康复系的正式职员。
Zong-Ming Li于1989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后在瑞金医院上海市骨伤科研究所研究了3年的骨科生物力学。
1995年,Zong-Ming Li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博,1998年博士毕业后在沃尔什大学担任了3年的物理治疗助理教授。
Zong-Ming Li的研究方向为肌肉骨骼生物力学,尤其侧重于手部和上肢。他曾担任16种生物工程和骨科相关期刊的编委,并审阅了 30 多种专业期刊的手稿。
Zong-Ming Li曾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AIMBE)Fellow和美国生物力学学会(ASB)Fellow。
当选理由:对腕管生物力学和神经肌肉手运动控制的贡献。
Ying Tan
Ying Tan,墨尔本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Ying Tan于1995年在天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并于200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麦克马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04年,Ying Tan加入墨尔本大学。
Ying Tan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智能控制系统及应用。迄今为止,她在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10篇论文,吸纳了超过600万澳元的研究经费。目前,Ying Tan是《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的副主编。她是亚洲控制协会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和 2017 年亚洲控制会议的联合主席。
当选理由:对康复机器人的贡献。
苗春燕
苗春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NTU-UBC百合卓越联合研究中心(LILY)主任。
在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之前,曾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学院的教师和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研究重点为智能代理在多代理和分布式AI / CI系统中的认知和社会特征。将上述研究集成到交互式数字媒体(虚拟世界,社交网络和大规模多玩家游戏),在云计算,移动通信和类人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春燕在顶级会议(AAAI,IJCAI和期刊(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200多篇研究论文。
当选理由:对多模式信号处理和 AI 技术在家庭老龄化和人口健康方面的贡献。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164780!